詩詞典故·差以毫厘謬千里
【出典】 《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徐廣曰:‘一云“差以毫厘”,一云“繆以千里”?!卑?,豪,通毫;繆,通謬。
【釋義】 《周易》有“差以毫厘,謬以千里”語,謂事物開頭稍有偏差,其結果就會造成很大錯誤。
【例句】 ①賢愚相去,算其間能幾? 差以毫厘謬千里。(辛棄疾《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1956)這里用以比喻賢者愚者之間的差別,其始相差無幾,而愈后相差愈大。②只因差失在毫厘,野戰(zhàn)更宜仔細。(蕭廷之《西江月》[莫問九三二八]2778)這里用以警誡野戰(zhàn)要慎于起始。
上一篇:典故《巢由》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差強人意》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