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2),春風不改舊時波。
【注釋】
(1)偶書:偶然寫成的詩句,與“漫書”“漫興”意義相同。
(2)鏡湖:又名鑒湖、慶湖、長湖,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北麓,周遭三百里。東漢馬臻主治修筑。
【賞析心得】
詩人于武后證圣元年(695)考取進士,至唐玄宗天寶三年(744)辭官告老還鄉,返回越州永興,已年屆八十六歲,離鄉近五十年了。鬢發斑白,人生易老,眨眼之間,半個世紀就過去了。所以,詩人無限感慨地寫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唯一不忘的是鄉情,不改的是鄉音。回到家鄉,走在路上,首先遇見一伙正在玩耍的兒童,他們好奇、禮貌而又熱情地笑問這位東張西望,本鄉聲音卻又非常陌生、風塵仆仆的白發老公公:請問您是從哪處來的客人?天真爛漫的兒童,這樣稚口隨便一問,卻把詩人從沉浸在童年回憶之中,拉回到當前現實中來,他頓時醒悟,當年像眼前一樣的兒童,已隨無情歲月的消磨,變成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了。這位反主為賓的原鄉人,勾起了心中無限的感慨。詩題為《偶書》,詩中有問無答,五十年的宦海漂泊,世事滄桑,豈是三言兩語答得了?就是傾訴衷腸,這些隔代兒童又怎么聽得懂、怎么能理解?第一首絕句,就只有如此戛然而止。詩人心中涌起久久不能平靜久宦傷老的悲情,眼前小小老鄉問客的歡快情趣,產生既親切又陌生、既甜蜜又苦澀的鄉情,此時無法用詞語來表達。全詩意境盡在不言中。
其二是其一的續篇,詩人進家后,與親朋交談,得知家鄉人事的種種變化,唏噓不已。由于自己離別家鄉,經歷漫長歲月,人事變化,親朋沉淪,消磨過半,引發自己深深的感嘆!詩人在傷感之余,為排解心中郁悶,將眼光轉向周遭三百里的“鏡湖”。賀知章的故居就在三百里鏡湖之旁,“人非物是”,詩人在“人事消磨”的悲傷中,感到欣慰的是澄清的鏡湖水,依然在春風吹拂下,泛起那兒時熟悉的漣漪,粼粼水波中,仿佛可見童年的身影。
五十余年的鄉思、鄉愁,化作《回鄉偶書》兩首,字字真情、句句自然,發自心底、一氣呵成。葉落歸根。詩人回到家,沒有多久就作古了,“回鄉偶書”遂成天籟之作。
上一篇: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李白《橫江詞六首選三》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