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戲·老星家戲改八字窮皂隸陡發(fā)干金》解說與賞析
本篇見于《連城璧》第2回。
小說敘寫一個叫蔣成的刑廳皂隸發(fā)跡變泰的故事。此人生性心慈手軟,不忍對善良百姓行重杖,結(jié)果二十余年,命運乖蹇,生命之舟始終行進在滿布礁石的航道中。衙門內(nèi)外之人為他起一個諢名,叫“蔣晦氣”。可這“蔣晦氣”也有走運的時候。那是他去號稱“活神仙”的華陽山人那里去算命,“活神仙”被他纏不過,為他戲改了“八字”。沒想到這戲改的“八字”竟與刑廳長官的“八字”分毫不差。從此刑廳對他處處照顧,不斷提攜,不上三年,竟“做了數(shù)千金家事”,娶妻生子,買房安家,十分榮耀。后竟然隨刑廳入京,先做主簿,又遷官經(jīng)歷,宦囊積巨萬家私,任滿還鄉(xiāng),成為當?shù)仫@赫的巨富。
蔣成的發(fā)跡變泰,只不過借助于一個偶然的巧合。值得注意的是,李漁在小說中兩次提到本篇所寫是“理之所無,事之所有”的話,表明他也認識到改“八字”的情節(jié),從情理上來說,是十分荒唐可笑的。他不過要借助于荒唐的故事情節(jié),來“新一新看官的耳目”。這種藝術(shù)上的求新求巧正是李漁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個鮮明特點。本篇僅是其中的一個顯例。
誠然,在本篇中李漁并沒有否定“八字”,他只是按照他的創(chuàng)作小說的慣例,以“天理昭彰”來結(jié)構(gòu)情節(jié),所以小說最后說:“蔣成的命,原是不好的。只為他在衙門中,做了許多好事,感動天地,所以神差鬼使,教那華陽山人,替他改了八字,湊著這段機緣。這就是《孟子》上‘修身所以立命’的道理。究竟這個八字,不是人改,還是天改的。”但是由于李漁生活閱歷的豐富,特別是因常與達官貴人打交道,對官場異常熟悉,所以在敘述蔣成發(fā)跡變泰的過程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衙門的黑暗。小說寫到蔣成倒霉時,其他皂隸對他的嘲諷:“不是撐船手,休來弄竹篙。衙門里錢這等好趁?要進衙門,先要吃一付洗心湯,把良心洗去;還要燒一分告天紙,把天理告辭,然后吃得這碗飯。”在人們的眼里,蔣成之所以不能成為一個稱職的“皂隸”,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慈心”,亦即他不愿意昧著良心去傷害無辜的百姓們。這就必然會觸犯封建統(tǒng)治者的利益,而招致自身的受害。盡管蔣成也想努力擺脫困厄的命運,但在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面前,一切愿望都無法實現(xiàn)。正如他的同事勸說的那樣,唯一的途徑是向封建官吏賄賂:“小錢不去,大錢不來,你也拼些資本,買張票子出去走走,自然有些興頭。終日捏著空拳等差,有什么好差到你”;“衙門里人,將本求利,若要十倍二十倍,方才弄出事來。你若肯平心只討一兩倍,就是半送半賣的生意了。”這些話出自于熟諳衙門內(nèi)情,又非常同情蔣成不幸遭遇的皂隸之口,自然毫無半點虛假。它撕開了封建衙門的黑幕,讓人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赤裸裸的罪惡世界,猶如置身于聚光燈般的強烈光束下,李漁對此作了集中的“曝光”。小說中的蔣成,是個“恤刑皂隸”,在封建社會的大染缸中,還保存著一點正直的良知,他在刑廳手里,從來“不曾做一件壞法的事,不曾得一文昧心的錢”。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較為正直的封建社會的隸役,一旦得到刑尊的提攜,不到三年時間,聚斂起數(shù)千金的家私。可想而知,那些貪酷無比的封建官吏真不知從勞動人民身上榨取了多少血汗?
在這篇小說中,李漁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這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全篇以主人公的厄運和發(fā)跡作為線索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篇主要描寫蔣成的苦難生涯,從篇幅上講,約占全篇的三分之二,顯然是作者關(guān)注的重點。后半篇主要敘述蔣成的“發(fā)跡變泰”。因為有了前半篇的充分渲染和鋪墊,小說后半篇雖然著墨不多,但同樣顯得十分有力。華陽山人改“八字”的情節(jié)使全篇結(jié)構(gòu)渾然天成,毫無斧鑿之痕。第二,李漁在小說中集中筆墨塑造了蔣成這一藝術(shù)形象,通過其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遭際的對比,鮮明地表達出小說的主題思想。作者先用工筆細致描繪落魄中的蔣成“衣不遮體,食不充口”的艱難生活,再描寫他在改“八字”后的驟然發(fā)跡,金錢盈箱,官運亨通,前后判若兩人。這種強烈的“反差”,極易調(diào)動讀者的審美情緒,使之更為集中和亢奮,這是小說較具藝術(shù)魅力的奧秘之一。
上一篇:《剪燈新話·翠翠傳》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三言·蘇知縣羅衫再合》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