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傾談
清同治九年(1870)廣州五經樓藏板本《俗話傾談》扉頁書影
清同治九年(1870)廣州五經樓藏板本《俗話傾談》正文書影
清代白話短篇(擬話本)世情小說集。兩集四卷十八則。題“博陵紀棠氏評輯”。評輯者邵彬儒,字紀棠,廣東四會人。成書于清同治年間。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同治九年(1870)廣州五經樓藏板本,藏國家圖書館;清同治華玉堂刊本,藏英國倫敦博物院;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藏英國倫敦博物院;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文裕堂排印本,藏英國倫敦博物院。中華書局“古本小說叢刊”影印華玉堂刊本及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印五經樓藏板本,1997年春風文藝出版社“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續”排印華玉堂刊本及五經樓藏板本。
一集卷上
橫柴紋
康熙年間,重慶府人安維程,為人平和,四十身亡。其妻沈氏,人號“橫柴紋”,喻其性格極偏頗,固執而倔強,不循道理,隨意而發。生有二子,長名大成,生來孝順;次名二成,一片愚頑。長子取妻鄭珊瑚,稟性和順,奉事婆婆極為孝敬,而沈氏視之如眼中釘,動輒厲聲責罵,家里沒有安寧之日。大成事母極孝,無奈便與珊瑚一紙休書。珊瑚如當頭潑下盆冷水,自思進退無門,便自尋短見,一死了之,幸被鄰人救下。橫柴紋復破口大罵。珊瑚無顏回娘家,只好往大成的姨母家暫住。不日橫柴紋又為次子二成娶親。二媳周臧姑性情兇悍,人稱“霸巷雞”,婆婆說話一句不中意,就頂嘴罵十句,睡到日高三丈方才起身,喝令婆婆洗碗洗碟,煮菜煮飯,稍不遂意,就大聲喝罵。此時橫柴紋斗她不過,滅了威風,只得忍氣吞聲。橫柴紋氣惱成病,故而大成請姨母過來為娘作伴。姨母的媳婦天天使人送來魚肉、水果、點心,橫柴紋不時夸獎大姐有個好媳婦。大姨說:曉得做好家婆,便有好媳婦,且稱贊珊瑚性情如何如何好,此時橫柴紋只能唉聲嘆氣,悔恨不已。大姨方說明珊瑚沒有改嫁,出走之日起一直在她家織布度日,而所有食物孝敬,皆她積錢買來。橫柴紋驚喜不已,接珊瑚回家,并痛改前非,善待珊瑚。
七畝肥田
雍正年間,潮州普陽縣來了一個新知縣,審事甚明白。縣中有兄弟二人,長曰陳亞明,次曰陳亞定。自父親陳智去_世后,留下肥沃之田七畝,兩人眼巴巴看著,都想獨占,故而兄弟爭吵不已。請來親族調解,不能解決,無奈之下,告之于縣官。縣官問明緣由,審理之時,亞明出示父親分單,上寫:“此田交與長子收領。”亞定亦出示父親執照,上寫:“七畝余田交亞定永遠耕管。”縣官說:你們雙方都在理,唯你父無理,要打開棺材查問,為何既寫執照,又寫分單,致使兄弟相爭。兄弟倆面有難色,默然不語。縣官又命二人各伸出一只“不痛之足”,用夾棍夾之,能忍住不說痛者,將田給他,二人回答沒有不痛之足。縣官又命差役將二人各鎖一腳,使同席而食、同床而睡。初時,兄弟倆尚憤憤不平,總無言語,三日后有悔恨之意,第四日兄弟相與講話,晚間同席,相與勸慰。縣官又問二人各有幾子,答稱各有二子。縣官說既各有二子,長大之后,勢必相爭,不如各去一兒送養濟院交與乞食頭兒做親兒。兄弟倆方才懊悔,犯不著為七畝肥田打官司,各說服其妻,以七畝肥田為春秋祭祀之用。
一集卷下
邱瓊山
邱瓊山,廣東瓊州瓊山人。其祖邱普,樂施好善,救濟貧困。遇災荒年,煮粥以救鄉鄰,并設義冢,故生者含其恩,死者得其所矣。邱瓊山八歲在塾中,與歸田官之子一起學作對聯。塾師贊之。輪著歸田官之子,塾師說不通。歸田官召來瓊山,親自出對。歸田官出“誰謂犬能欺得虎”命對,瓊山對曰“焉知魚不化為龍”。歸田官大為嘆服。自此加意培護瓊山。后瓊山中進士、點翰林、升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其祖邱普紅顏白發,老而康健,始信蒼天不負好心人。
積福兒郎
明朝浙江鄞縣有楊忠諫,家中貧苦,以開館收教蒙童為生。其立身處世有三大善處:教人以道,奉親以誠,憐孤寡以義,故聲望日著。楊姓之族分數房,忠諫一房最弱,每為別房所欺。同族有楊崇蘭者,強橫霸道,二子亞況、亞悌,行事慣為刁惡。楊氏祖業由崇蘭把持獨理,中飽私囊。一日忠諫要求崇蘭清計祖產,使合族見個分明,楊崇蘭由此懷恨在心,使二子在路上尋釁,毒打忠諫。眾兄弟欲去告官,為忠諫所阻,謂久之必自斃。后二子經商至岳州,經洞庭湖遇巨風,舟覆沉水而死。崇蘭自此家境日益衰敗,有時路遇楊忠諫,羞慚不已,常掩面而過。
閃山風
山西富商關某,在金陵放賬,索賬時常持刀對債戶相逼,又結交衙門差役,仗勢欺人,逼死人命,故有“閃山風”諢號,言其為無情之暴風也。鄉民朱大寬以賣菜為生,好賭,曾向閃山風借錢一千文,計及一年,共計本息三兩,一時無法歸還。關某破口大罵,并將刀柄遞向大寬,說:“有刀在此,現時你不殺我,便是我殺你,立即了結此事。”大寬氣極,接過刀柄便向關某刺去。閃山風掩住傷口,走到街上,米鋪店王其勉請關入店飲茶息怒。閃山風剛坐下,血從腹中沖出,滿地紅水橫流,一命嗚呼。街坊地保鳴官,山西客商聯名控告。官府以為街上并無血跡,斷定王其勉為兇手。嚴刑之下,王只得胡亂招供,但交不出兇器,又挨了幾次打。其勉之子亞勤確信其父并未殺人,故而寫一紙貼于當眾之處,言如兇手能自己承認,即奉上銀子五百兩。朱大寬原本也甘心抵命,因老母要供養,故而遲疑,現在既無后顧之憂,便接銀回家,攜刀到官府自首,將事情原委詳細說明。官府聽了大寬供詞,看此刀與傷口也相符,又探知閃山風常持刀索債,逼人賣子賣女,逼死人命者屢屢有之。縣官以為閃山風死有余辜,判大寬減罪一等,充軍黑龍江。大寬后遇赦,回家贍養母親。
九魔托世
浙江湖州歸安縣財主王柱偉,娶妻金氏,生有九子,有家財十萬,真可謂人財兩旺。某年大饑荒,死人遍地。夫妻兩人商量,安能見死不救。于是施粥賑災。遠近百余里內,災民扶老攜幼,蜂擁而至。柱偉為此破費家財七萬。至田禾將熟,饑民方各自歸家。此后柱偉千里傳名,人人頌其功德。不料自賑饑后,其九子連連得病,不滿兩年,相繼天亡。人皆嘆息,謂天眼無珠。夫妻欲尋短見,自思不明原委,死亦不甘,便請人扶乩。乩言謂柱偉之父生前貪財重利,刻薄成家,天神震怒,分送九魔下降。九魔者,王家之敗家精也,長大后吃喝嫖賭,要將王家積聚之財敗個精光。如今柱偉夫婦結了善緣,天帝收回九魔,另賜五個好兒子,將來登科及第,大顯門庭。后果生五子。
饑荒詩
明朝景泰五年,朝廷使周文襄往陜西開倉賑災,回復之本章中有兩首詩,其詩真字字血淚,語語傷心。
(一)
蕭蕭行馬過長安,滿目饑民不可看。
十里路埋千百冢,一家人哭兩三般。
犬銜骸骨人將朽,鴉啄骷髏血未干。
寄語當朝諸宰輔,鐵人聞看也心酸。
(二)
艱難百姓也堪悲,大小人民總受饑。
五日不燒三日火,一家關閉九家離。
只鵝才換三升谷,斗米能求三歲兒。
更有兩般堪嘆處,地無荒草樹無皮。
瓜棚遇鬼
滄州河間縣上河涯陳四,以賣瓜菜度日。一晚在瓜田看守,遇鬼。一鬼言:陳四要不了兩天當死。另一鬼則說:陳四鄰居財主婆失錢兩千,懷疑婢女偷去,天天鞭打不止。陳四之母不忍心,謂婢偷與不偷尚屬無憑,然天天遭打,有死無生,實為可憫。于是將自己衣裳首飾盡行抵押,得錢兩千,交與財主婆,承認錢是她偷的,救了此婢。灶君將此事上奏天帝,城隍查得陳四之母有此陰功,應有子養老,故將其子添壽十二歲。陳四聞之欣喜,奉養老母,福壽而終。
鬼怕孝心人
清順治十三年,山西晉城大瘟疫。顧亞成之子遠出,其媳錢氏暫住娘家。錢氏聞公婆俱染重病,急欲歸探。是時親朋好友皆不敢過門探問,故其母止之,曰瘟疫謂之有牙老虎,若撞上連你也遭死。錢氏說翁姑有病,不歸奉事,與禽獸何異,便急急起行。群鬼謂孝婦歸家,皆走避。 錢氏入門,病者皆能起坐。 錢氏精心調理,公婆及姑叔等皆很快痊愈。
張閻王
杭州秀才張繼興,品行不端。某日見一婦人裝鬼弄神以騙人,大怒,以掌擊其嘴,言其妖言惑眾,稱己若做閻王,必斷其頸。不數日,此婦頸上生疽而死。人皆謂張有靈驗,謂之“張閻王”。又數年,張繼興夢鬼神召見,言其責巫婆雖然在理,但本人亦非正經人物,令其自供平生作惡之事。張繼興又見中坐之神像,與己之面貌相同,方驚異前生果閻王也。后張繼興三次遭雷打,死而復生,自此勤于修善積德。
修整爛命
論修善之有益。有云:“……說天地生人,原為有用。生你出來,利益人。若生你出來難為人,你難為人,人難為你,豈得成個世界……”
二集卷上
骨肉試真情
香山縣有明氏兄弟,兄名克德,娶妻凌氏,弟名俊德,尚未婚娶。克德與錢、趙二無賴為友,常在家吃喝玩樂。俊德見錢、趙常來攪擾,俱是無益之談,漸生怒氣。錢、趙亦知其憎厭,故常在克德面前挑撥離間。克德自此與兄弟如仇人,不時打罵。凌氏苦勸其夫,不聽,終將其弟驅趕出門。一日凌氏心生一計,殺死大狗,扮作人形,置于后園中。克德夜間大醉歸來,凌氏附耳說有人移尸嫁禍,使克德急請錢、趙來協助掩埋尸體,錢、趙皆托辭不肯來。凌氏又說患難見真情,不如去請二叔,俊德果然回家協助掩埋。自此克德與錢、趙日益疏遠,俊德也辭了東家,回來耕種。錢、趙又來沾光,克德無心接待,皆悻悻而去。一日錢、趙相逢,說克德無情,便去探尋埋尸之新墳,再唆使一乞兒告于官府。縣官審問后開棺,卻是狗尸,凌氏遂將事情原委說清楚。縣官嚴辦錢、趙,并盛贊凌氏之賢德,說她能感化丈夫,和好兄弟,乃天地間第一奇人。
潑婦
乾隆間浙江溫州府有一農家,姓齊名仲良,生二子。長名思賢,娶妻慎氏,頗有姿色,加以聰明伶俐,說話尖新,思賢視為掌上明珠,每外出經商回家,將一半錢財與妻,交一半父母。慎氏見丈夫如此珍愛,便矜持起來,所得錢財,置衣裳,打首飾,拜神看景,肆無忌憚。其母勸思賢將銀子交與父親,代他買田置地,何必多與妻浪費。思賢不答,歸告其妻。其叔思德勸其嫂,兩下說話越來越重,慎氏惱怒,自縊身亡,以圖嫁禍齊家。慎氏父母果來大鬧,說要去告官。齊仲良怕告官受累不淺,請人賠話,慎氏父母說要償田三十畝才肯干休,仲良無奈依從。思賢歸來,不去勸慰父母,日夜啼哭,只可惜死了好老婆。仲良賠了田產,子又不孝,憤而投河自盡。仲良之妻痛喪其夫,直至慎家吵鬧,扭住親家之胸,死死不放,要與其跳水死。媳之父母無奈,只得交還前田,又再補償三十畝。媳之父又心生忿恨,吊死齊家門口。兩親家以一死一訛,一訛一死,訛無盡頭。故而兩村父老出來排解,著齊家交還三十畝田了事,事遂平息。
生魂游地府
福建漳州丁蘭吉,別號夢靈。九月九日,乘興登高,坐在山頂,自斟自飲。忽起風來,吹卷地上黃葉,團團滾滾,極似有情,即奠酒三杯,地上黃葉旋轉而去。蘭吉似醉而醒,見一青衣人,自稱陰司差,言賜美酒,何以為酬? 蘭吉請其領著往十八層地獄一游。青衣人即相引而行,見各色人物,有的垂頭喪氣,有的歡天喜地。忽然牽得一犯來,頭帶頂,腳著靴,頸掛朝珠,身穿袍帶,昂昂而來,總無畏懼,原是一個治百姓的官太爺。獄卒說此人閻王爺已審過,說他刻剝百姓,其罪重于賊,吩咐要打八百。此官又肥又白,肉多骨少,打了幾棍,就叫苦連天,大聲喊叫,說不愿做官,愿認做賊。蘭吉看了一層又一層,盡是在陽間作惡,在陰間受罪之人。看了多時,青衣人領蘭吉回到山頭,山鳥鳴叫一聲,即時驚醒,日色已半落西山。
借火食煙
嘉慶初年福建廈門龔承恩,家財三十余萬,勢壓一方。為建造高樓大屋大花園,工匠成百,龔財主在床上抽著鴉片督工。一日午后,一個泥水匠在煙燈上借火吸煙,龔承恩勃然怒罵。此人羞慚滿面,忿忿不平,向木匠借來大斧,將龔承恩殺死,兇手當場被捉。龔府告到衙門,兇手拘到,自思必死無疑。有廈門同知呂有才使人教兇手言,曰殺人之事皆主人之妾所指使,即可減罪一等。兇手大喜,升堂時果云所教之言。差官即去龔家鎖其妾,合家知妾冤枉,知若到官門,必受苦刑,逼其供認,若已供認,定要處死。合家商量,即送銀二萬兩,遂免追究。官又教兇手言,曰殺人之主意實出于其妻,官又傳票鎖其妻。妾不肯出,妻安肯從? 龔家又抬銀二萬兩送官,官受銀后,即勾銷拘妻之傳票。第三堂又審兇手,官大聲喝罵,說此案與妻妾無關,何得亂說牽連,遂將兇手正法。
二集卷下
好秀才
明朝天啟時,昆陽曾恭禹娶妻顏氏,生子亞成,養至七、八歲,賊亂起,妻與子俱被賊捉去。亂定之后,恭禹續娶填房孔氏,又娶妾楊氏。孔氏生亞孝、亞忠、亞信三子,楊氏生亞悌、亞仁、亞義三子。六子順序之名為孝、悌、忠、信、仁、義,俱是好字眼。然其中惟亞悌為秀才,人品好,依理行事,其余五子,俱是招惹是非、性情暴戾之徒。恭禹死,兄弟分戶異居,亞孝以亞悌為庶母出而卑視之。亞悌之母楊氏死,亞孝不準庶母葬先父墓旁,且不為喪禮。又一年,亞孝之妻死,亞悌盡禮,俯伏而哭。亞仁、亞義以亞孝不為己母著喪服,遂隔墻飲酒作樂,亞悌力勸不成,遂移居于外。亞成從賊中逃出,亞悌贈以田地房產,亞成十分感激。亞成自幼入賊,殺人無數,且長得又高又大,兇暴之氣百倍于人,故眾人皆懼之。亞成擇日移庶母之棺葬于父墓旁,令各人孝服相從,亞孝等皆不敢出聲。其時亞孝亦生五子,二為妻所生,曰繼業、繼德,二為妾所生,曰繼功、繼績,一為婢所生,曰繼祖,五子俱學其父之樣,終日吵鬧不休,只想尋仇作對。繼祖不能存身,從二叔亞悌住。后亞孝二子繼業、繼功、二媳馮氏、曹氏斗毆死,親家率眾來鬧,各有所傷。官府將曾家男女捉去,幸亞悌向官府求情,方得釋放,自此皆奉亞悌為主,故而家中相安。
砒霜缽
清道光年間,金陵鄔家治娶妻梁氏,為人忤逆兇毒,人稱“砒霜缽”。家治父子外出謀生,有老母年近七十,雙目失明,砒霜缽不令溫飽,且常虐待之。一日婆婆不服,與之斗口。孫媳婦韓氏,性頗和順,多方勸解,兩人歸房。砒霜缽怒不可遏,乘媳婦韓氏不在,取了縐紗包頭帶,打個活結,向盲婆婆頭上一套,不久勒死。韓氏進屋,砒霜缽要她不得泄露。韓氏心內叫苦,淚流滿面。砒霜缽便大哭起來,鄰里聞哭聲過來探問,告之曰:“婆婆吃了四大碗臘肉雞蛋蔥花炒飯,食完口渴,又喝了一大煲茶,飽得兩腳伸直而死,現有孫媳作證。”鄰居也無從懷疑,只說了飽死勝過餓死一類話。不久其夫及子歸來,喪事已經辦了二十日,自以為高枕無憂,逍遙自在。不過半年,砒霜缽忽生大病,寒熱交作,冷如冰凍,熱似火燒,呼疼叫痛三四天,四體開裂而死。
茅寮訓子
清康熙間,有人名同珍,官為宮詹,故人稱宮詹同珍。中年喪妻,續娶填房汪氏,秀麗賢淑,待前房三子如己出。同珍性氣剛直,遇事不合,便忿忿不平,后因一件案子辦得太烈,致削職抄家,產物一空,漸成貧困,汪氏極力支撐。后同珍死,汪氏年方二十二,家中一貧如洗。汪氏痛不欲生,原決意與夫同亡,只為撫養諸兒,才硬著心腸咬牙挺住。汪氏教子苦讀,十年之中,歷盡千辛萬苦,三子皆登科甲,汪氏卒封一品夫人。考其一生品格:其貌美而正,其氣清而靜,其心切而平,其志堅而苦。時皆以之為楷模。
上一篇:《今古奇觀》介紹|賞析
下一篇:《儲仁遜抄本小說》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