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下雪了。我感到山中的雪天,確很美麗。我看到村前的石橋上覆蓋著白雪了,溪石上覆蓋著白雪了,遠山近林覆蓋著白雪了我忽地想到我國古典山水畫有一種很強的藝術表現力,有一種特殊的現實主義傳統。而正在這一點上,為他國的藝術所不可企及。我想到前人用中國的、民族的筆法,用一代一代相傳而各有創造的筆法所作的山水畫,確是極為傳神和富有魅力;我忽地想到清人鄒喆所作的一幅雪景山水畫,我記得在他的筆下,那遠山上的積雪,疏林間的積雪,近溪中巖石上的積雪,多么生動,多么雅潔。鄒喆的畫名,并不煊赫。但不知怎的,在這下雪的山村里,我忽地記起他的一幅雪景山水畫來了,想起我國古典藝術的傳統來了。
二
午后,雪止了,我漫步走過村前覆雪的石橋,向北走了一段覆雪的石路,便上了松坊岡。岡上小徑也為雪所覆蓋,一路松林,林梢都閃耀著雪光,有時有積雪從松葉間落下來,就掉在我的肩上。我走到岡上的一座懸崖前,我停步了。這里有一棵古松。村里人稱它為老龍松,因為它老干虬枝,形狀像老龍飛空。村里人又稱它為紅軍松,因為當年紅軍曾在這棵松樹下放了臨時崗哨,打擊敵人。多少次我經過這里時,都不禁在這里徘徊一陣。此刻,我感到這棵古松尤見動人。它的枝葉間都披著雪花,而它的枝葉,此刻又像雨水洗過似的,多么青翠。我忽地想起鄭板橋的《雙松圖》來了。鄭板橋畫蘭、畫竹,較少畫松。但我記得他所畫的松,也有其獨自的藝術特點;我記得他辭去“七品縣官”不作,以畫事終其一生。在當時的條件下,他這樣做有什么可非議之處呢?我想起,在《雙松圖》中,他以其端莊的藝術風格在贊美松樹的高風亮節,贊美人民的操守么?我覺得這又有什么可非議之處呢?但是為什么有人要隨意鞭笞這位道人呢?我覺得隨意菲薄前人,或者輕率否定他人的勞作,即使不是別有用心,也是愚蠢的。當我回到村里時,對著溪邊、山間的積雪,忽地想起那些放肆地摧殘我國文化的人,不禁怒火中燒。
三
又下雪了。這是我到這個山村以來,在這個冬天里看到的第三次下雪,只見村前的石橋,水中的溪石以及遠山近林又都披上皚皚白雪了。只見溪岸上的烏桕樹、梅樹以及橋北石路兩邊的竹林又都披上皚皚白雪了。我自己也說不清楚是什么緣故,對著山中的雪天,此刻我忽地又想起我國一些古典的山水畫以及花卉畫來了;在這中間,我忽地想起宋人楊補之的《雪梅圖》來了。此《雪梅圖》,記得有人譽之為“寫出江南雪壓枝”,這大概是稱贊畫家寫出了披雪的梅枝上開出疏朗的梅花的情意吧?對這一點,我且不必去管。就我自己來說,我記不清是在什么時候,又在什么場合看到此幅名畫;也許是在北京故宮的展出中,偶然看到這幅名畫吧?確已記不清了。但在我的記憶中,此畫畫風莊重,那被畫家收在畫面的主體部分的梅花確實很美;畫面上只出現疏疏稀稀的幾朵梅花;可是真切。但至今使我想起這幅畫便贊嘆不已的是,還有那可能被畫家作為梅花的陪襯之用的、那滿枝滿葉都披著雪花的竹叢。我這樣想:也許正是畫面上同時出現了披雪的竹,雪天的情景才顯得更加真切,畫家所要表達的情意也才顯得更加真切……這一點我也說不清楚。我只覺得我國古典藝術的現實主義傳統十分豐富。這現實主義的傳統精神,首先是真實,而這種真實,正是來自藝術家對于所描寫對象的刻苦的觀察和由于深入的觀察而取得獨到的發現。現實主義使藝術品具有生命力,使藝術品長留在人們的心中……對著門前繼續在飄飛的雪景,我越想越遠,越想越沒有邊際了。
四
雪開始融化兩天了。但見灰藍的遠山還有積雪,近巖的背陰處還有積雪。午后,我又漫步走過村前的石橋,向北走過一段石徑,便上了松坊岡。但見一路松林,朝北的枝葉、樹干間還有積雪。不知怎的,這些日子里,對著村里的雪景,總是想起我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山水畫以及花卉畫來。此刻,我便想起宋代佚名所作的《湖岸泊舟圖》來。我已記不清何時何地看到這幅名作。但我至今記得這幅畫描寫的冬天的情景,記得那畫中泊在湖邊的漁船,記得畫中那站立在湖岸坡上遠處的一派松林;記得這松林的每棵樹,一邊是白色的積雪,一邊是青翠的樹蔭。此刻,這幅在我記憶中的山水畫,畫中的景致仿佛令我感到更加親切,傾注在畫中的畫家的情意仿佛令我感到更加懇切。呵,這一幅我們現今已無法考察作者姓名的山水畫,這一幅傳達前人贊美河山的情景的名作,何以至今還能記在我們心中?我深深地嘆服于我國古典藝術的現實主義傳統的魅力,以及它的中國情調的感人力量。
一九七九年改寫
(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雜文集》)
賞析漫筆,是散文的一種形式。《雪天漫筆》在寫作藝術上無拘無束,縱意而談,得心應手,直抒胸臆,所思所感,信筆揮灑是這篇文章的突出特點。文章開頭,飽覽山中的雪景,親切自然,從容入題。然后,逐步擴展思路,放開筆墨,說今道古,娓娓而談。全文自始至終抓住雪這條主線,著力描寫山中漫天皆白的雪景,凌霜傲雪的蒼松和梅花,化雪時泊在湖邊的漁船,無不給人身臨其境之感。緊跟著,由此生發開去,論時世,砭錮弊,旁證博引,敞開胸懷講看法。這樣寫,既可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又將讀者帶入自己所創造的意境,很自然地接受自己的觀點。
然而,無拘無束,信筆揮灑,并不是無邊無際,漫不經心,無關題旨,相反,寫什么,不寫什么,作者都是作了精心安排的,沒有一句閑筆。全文分四部分,按照下雪、化雪的先后順序安排材料,仔細分析一下,不難看出,作者不論是描繪下雪時的全景或抓住雪中一景,還是觸景生情,憶起具有古典藝術現實主義傳統的四幅名畫,都是緊緊圍繞一個中心:現實主義使藝術品具有生命力,使藝術品長留在人們心中。這篇文章雖說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但通過時而記敘或描寫,時而議論或抒情,達到了形散神凝之目的,不愧是一篇佳作。
上一篇:《在火車上——訪日隨筆》原文|賞析
下一篇:《《從文自傳》附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