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腿》
【本書體例】
宋梧剛著。1萬2千字。收入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1月版《江南第一腿》。
1928年秋,杭州西子湖畔樓外樓酒店,走進兩個氣宇軒昂的青年,點菜要酒。二人邊喝邊談,談起馬上就要進行的這次武術(shù)“國考”和被請來的裁判,瘦青年范太生對列在自己師傅杜心武之前的“江南第一腿”劉百川大為不以為然,覺得劉是因為當(dāng)了某委員長的侍衛(wèi)隊長才被人高看一眼的,其實他一定趕不上自己的師傅。范氏對劉百川的輕蔑,引起鄰座人的不滿,他憤然離去。而與范同來的稍胖的青年黎麗久則覺得劉百川有些來歷,決不是江湖騙子、浪得虛名。
原來劉百川乃貧家之子,早年父母雙亡,從小在外流浪。這日,他來到一座無名高山下的一座冷無人煙的破廟,進去避風(fēng),卻見到一只特大的要飯口袋和一根竹棍,兩只泥碗。他知這個七袋乞丐非同小可,急出尋覓,但見遠山巖峰之上飄蕩著輕如紙鳥的一位老丐。老丐見他偷看,作勢擊他,他不思逃避,卻待反擊,很得老丐欣賞。他百般求老丐收其為徒,只得暫允,但要考驗。老丐命他將一碗水在兩碗里倒來倒去,每日天黑開始,天明即止,不可稍停,百日功滿即可。不料在只差一天時,稍不留神,被怪嘯所引。待老丐前來查看,知其不能守恒和專一,不可學(xué)天盤輕功。但在他的苦苦哀求之下,改授地盤。他先學(xué)少林“下八鍾”,每日踢石碾踢指樁,輔以老酒藥末,一年之后,果成神功。待老丐欲授其中盤功夫,不巧誤傷及他,調(diào)養(yǎng)一月,方始復(fù)原。老丐以為其天緣只能練地盤,故只授其腿功,并賜其名為劉百川,取其“適才自述”之意。
五年之后,劉氏藝成,下山遇一武舉,言《儒林外史》中甘鳳池在馬二父家踢馬的故事,乃小說家言,不是征信。百川不憤,見兩牛相抵,飛石分牛,頓時鎮(zhèn)住武舉,呼之為“江南第一腿”。
黎麗久剛把劉氏的故事說完,早見幾個人一擁而上,圍住二人便打。范太生以自然門功法大敗群頑,以自己師傅的神腿貶斥“江南第一腿”,被劉氏之徒抓住把柄,竟將劉百川本人請來,輕取范氏。也怪范太生言語輕薄,方至受此一挫。范以師傅為要挾,劉百川答曰“我會較量的”。杜心武來后,見范太生腿骨已斷,也生較量之心。
杜心武現(xiàn)在北京農(nóng)礦部某農(nóng)林科研單位供職,此次被邀南來,下榻西子大廈。早年因大敗“北方大俠”等而獲“神腿”、“自然大俠”、“南北大俠”美譽。
果然,劉百川前來赴約,攆走衛(wèi)兵,二人見面分說幾句,即行動手,斗約二、三百合,劉大砸賓館家具,杜氏乃用計巧勝于他,至使其心服口服,設(shè)宴言和,劉氏大醉。
是夜,二人義結(jié)金蘭,同床敘話。劉問杜為何做文職小吏、不愿出人頭地。杜氏頗生感慨,大談武德與俠風(fēng),言其志在翔自在天,獲自由體,話中頗帶規(guī)勸盟弟之意。
卻見劉百川已酣然入睡。是真睡,還是不愿聽?
這個故事乃由幾個后生小子言語輕薄、口沒遮攔,進而爭強好勝引起。作者意在寫“江南第一腿”,然而,卻不單刀直入,相反,卻先寫了另一武師之徒對其不忿,妄加貶斥,遂引起“第一腿”之徒的不滿,雙方角抵斗力,后者敗北,及至“第一腿”劉百川出,揚言與前者之師杜心武比武而告一段落。中間插以別人對劉百川氏的介紹,使其近乎傳奇的身世在讀者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個神秘莫測的印象。這種對“江南第一腿”的鋪陳敘述,從側(cè)面勾靳劉氏的神韻,塑造他的形象,可謂別出心裁,增強了小說的趣味和可讀性。
然而,更有趣的,是已經(jīng)埋下伏筆的龍虎之爭。劉百川是何等樣人雖有生動形象的介紹,但究竟如何,我們并未得見他的風(fēng)采,與對方小徒的交手,僅是淺嘗輒止,并未見得如何高妙。而以“江南第一腿”之威,竟與一個黃口少年斤斤計較,動輒老拳相加,未免太失風(fēng)度。至于杜心武,那更是如在霧中,恍忽莫辨,不識廬山真面目。因此,二人的最后決戰(zhàn)無疑是眾所矚目,人所蒙懷系心,翹首以盼。其實,這也才是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小說的真正用意。二人最后較量的敘述雖一筆代過,簡而又略,但是其對劉百川形象的豐滿,對杜心武形象的塑立,都是不可忽視的。按時赴約、攆走衛(wèi)兵,昭示出了劉百川的豪爽與義氣;久戰(zhàn)不下,因而亂砸賓館家具,反映出了他急燥、粗野又蠻不講理的性格;敗而誠服、慨結(jié)金蘭,因而一醉方休,又交待了他的直率、坦誠;尤其是最后,杜心武剖白心跡,竟欲規(guī)勸,他則蒙頭大睡,不知是真的酩酊不醒,還是不愿多聽,曲為閃避,暗示出劉氏的不聽勸諫、一意孤行。這些,在短短的一斷約言概寫之中,能夠躍然紙上,頗見作者遣興施為、精于狀物的功力。這對將“江南第一腿”劉百川這一粗豪漢子剛愎自用、不明事理的一面凸現(xiàn)出來,起到明顯的作用。
小說中杜心武的形象也有其獨特的光彩。雖然作者對他著墨不多,而且大都是作為陪襯人物,從旁虛寫,但是,由于杜氏身上那種傳統(tǒng)俠士的不慕虛名、又深明大義的性格涵養(yǎng)本身所具有的深刻魅力,故,杜心武的一言一行均能給人以感染。其翔自在天,獲自由體,做自由人的思想追求,實際上就是小說作者為現(xiàn)代武林人物所設(shè)計的理想的歸宿與境界吧!
上一篇:《江南第一拳》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江湖三女俠》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