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歸莊
其 一
雨中蒼翠,月下檀欒,貞筠勁節(jié),頗耐歲寒。或以為淇澳之猗猗,或目為湘水之斑斑。余曰:“非也。蓋在渭川之上,太公得之,以作釣竿。”
其 二
畫竹不作坡,非吾土也。荊棘在旁,終非其伍也。亭亭高節(jié),落落貞柯,嚴(yán)霜烈風(fēng),將奈我何。
——《歸莊集》
〔注釋〕 吳鹿友:吳甡,字鹿友,萬歷進士。因忤魏忠賢,被削籍。后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 檀欒:秀美貌,多以形容竹子。 淇澳:淇水的曲岸。與下“猗猗”均出《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奧》。 湘水之斑斑:晉張華《博物志》:“舜死,二妃淚下,淚染竹即斑。妃死為湘水神,故其竹曰湘妃竹。” 太公:周初人呂尚,相傳垂釣于渭川之濱。周文王出獵,與之相遇,談得投契,遂同載而歸,說:“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為太公望,立為師。后輔佐周武王滅殷。 非吾土也:不是我們的土地。
明亡后清軍進兵江南,歸莊與昆山士民一起殺了縣令,據(jù)城固守,抗擊清軍。城陷,清廷通緝他,他便改換僧裝亡命。以后往來各地隱居,雖有過秘密活動,卻終于無成,但抗清不屈的心志是始終如一的。現(xiàn)在,他借所畫的墨竹表達自己“貞筠勁節(jié)”的襟懷,說那不是淇上猗猗、淚痕斑斑的竹子,而是呂尚手中的釣竿,暗寓自己到老還會乘時而起,去為早年的意愿而奮斗的。他在四十三歲時《上吳鹿友閣老書》中還說:“投筆仗劍之志,無日無之。”正好說明他的這種心情。
畫竹而偏不畫上土坡,這正如宋末畫家鄭思肖畫蘭而不畫根,同樣的寄寓沉痛。因為國土已被異族奪去,眼前的已不是自己的土地了。明末不少士大夫為了榮華富貴,紛紛迎降清軍,歸莊是看不起他們的,畫上的荊棘正是這號人物,它們是與竹子不同類的。不管炎霜烈風(fēng),竹子的亭亭高節(jié)決不會改變,歸莊的戰(zhàn)斗到底,不肯屈服的精神,在這里充分表現(xiàn)出來了。
上一篇:《題同官縣壁·〔唐〕皮日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題孔子像于芝佛院·〔明〕李贄》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