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余舫·王又曾
閑身天地沙鷗似,借得溪堂暢遠襟。
白日盡吹殘雨冷,碧梧高坐一蟬吟。
狂來飛動江湖思,懶極生疏禮法心。
枕上紅酣秋夢闊,窈然三十六陂深。
這首七言律詩系王又曾為其書齋余舫所題,抒寫了他閑居時的心情。清王昶《湖海詩傳褐山房詩話》云:“至補刑部主事,谷原(王又曾號)以律例向非素習,且病,遂乞假歸。性喜飲,談笑風生,神情瀟灑,雖飄泊江湖,而東南長吏晉接者多。賦詩斗酒凡十余年,卒憔悴偃蹇而沒。”以詩中對禮法律例的厭惡,對江湖生活的思慕和對江南故鄉的懷念等推測,詩當作于補刑部主事后、以病乞歸前,是詩人當時思想情緒的真實寫照。
首聯出手擒題,借書齋寫心境。詩人偶爾憑借水邊書齋舒展一下遠大襟懷,忙里偷閑,覺得此身恰好似天地間一只自由翱翔的沙鷗。“閑身”句顯然是化用杜甫《旅夜書懷》詩中“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句意。頷聯以景色襯情緒。整日殘雨吹灑,一陣陣冷意襲人;一只秋蟬高坐在梧桐樹上,聲聲低吟,聽來頓生絲絲憂愁。“冷”字一筆兩到,既寫天氣,又狀人的情緒。“白”、“碧”,設色清冷,與詩人心境諧和。頸聯從性情見心態。狂放的性情,慵懶的情態,表達詩人對江湖自由生活的追羨和對封建禮儀法度的抗拒。頷聯借景透出凄清情緒,是環境使然;頸聯由景及情,直抒憤激心志,是詩人本色的流露。“狂”來自內心按捺不住的剛烈和血性,“懶”出于對禮法的鄙夷和對抗。“飛動”狀出翻滾難平的思想波動。“生疏”傳出對禮法由恪守到怠慢的心靈歷程。尾聯托夢境寄鄉思。宋王安石《題西太一宮壁》詩云:“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流水,白頭想見江南。”汴京和揚州天長縣(今屬安徽)都有三十六陂。王安石重游汴京的三十六陂,想起自己曾游賞過春水彌漫的江南三十六陂(其實天長縣在江北,靠近江南,這里概而言之)。詩人斜倚枕上觀賞秋日水上紅酣的荷花,漸入夢境,夢中,又看到日思夜想的江南故鄉那幽深的三十六陂流水。
詩人曾自謂:“我詩適興而已。詩家精深華妙,森嚴密栗之境未能到也,然天真爛漫,隨手拈得,頹唐中見風致,古人佳處往往在是。”(引自徐世昌《晚晴簃詩匯·詩話》)此詩亦“適興”之作,唐宋名家詩句“隨手拈得”,驅使自如,略加點化,便臻妙境。風調似頹唐,卻風致宛然,景中藏情,佳處不減漢魏六朝及唐宋諸家。
上一篇:題長吉集·黃人
下一篇:題姚伯山木葉庵圖(其一)·吳汝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