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貴客·吳嘉紀
曉寒送貴客,命我賦離別。
髭上生冰霜,歌聲不得熱。
吳嘉紀窮居鄉間,但其無絲毫俗韻的詩歌,卻使其詩名遠播,慕其高風亮節而與之晤面訂交者,絡繹不絕。其中亦不乏好事者,甚至沽名釣譽者?!犊滴踔匦拗惺畧鲋尽芳捶Q嘉紀“性不喜近軒冕,久之,聲聞籍甚。海內巨公名流,咸樂與訂交……先后造訪馳函無虛日,以得識其人為快。”又據鄧孝威《慎墨堂筆記》載,當時任戶部侍郎的周亮工曾“急欲一見,曰:“使賓賢病且死,而吾終不得識面,豈非生平一大缺事!’比相見,乃極歡,且選梓其詩以行,賓賢由是知名當世。”故王士禛曾感嘆過:“一個冰冷的吳野人,亦弄得火熱。”(見康發祥《伯山詩話后集》)
但是名流的紛至沓來,并非吳嘉紀的本意,對那些揮之不能去的俗客,他自有對付的辦法。這首小詩,便透露出其中消息。
此詩寫于順治十八年(1661),通篇隱含著諷刺的意味。“曉寒送貴客,命我賦離別。”作者沒有直接描寫這位貴客,但通過一“命”字,貴客的驕橫態度便形象地刻露出來了,可見,貴客并沒有將作者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而后面的“賦離別”,因此也就顯得毫無真情,因為,貴客只是想得到作者的一紙詩箋,拿回去招搖于人,賣弄他的附庸風雅,作者被迫賦詩,當然也不會有什么激情。詩的后二句,巧妙地道出了作者的對應的態度:“髭上生冰霜,歌聲不得熱。”因為是“曉寒”,所以作者的胡須也結冰了,他歌詠的“離別”,其聲當然沒什么熱氣。但這還是詩的表面含義。其實,作者結冰的何止是胡須,歌為心聲,他的心也是冰霜凝結,歌聲還能“熱”么?這就是作者對貴客針鋒相對、有理有節的態度:你既慕名而來,我也不妨相“送”;你若要“命”我行事,我就給你冷面孔看看、給你點冷語吃吃!至此,作者在禮貌周到、不動聲色之下的冷淡態度,乃躍然紙上,可以想像,此際貴客的無趣,要比受一頓迎頭痛罵更甚。
五言絕句的體裁最小,要擴大其容量,在表現手法上就要盡量蘊藉,使詩歌能夠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在這些方面,此詩可稱典范。由于剪裁得當,在短短的二十字中居然刻劃了兩個人物,并且均有鮮明的個性,兩者對比,造成強烈的反差。這首詩歌的主旨其實是“嘲貴客”,但作者只是在字里行間不時流露,于是,留給讀者想像的余地便顯得寬富,而讀者的憎愛之情,也將隨著這種想像而加深。
上一篇:送梅伯言歸金陵三首(選一)·曾國藩
下一篇:送南歸者·龔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