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 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觀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11)。
[注釋]
丙辰:宋神宗趙頊(xu)熙寧九年(1076)。蘇軾這一年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做地方長官。子由:蘇轍。他是蘇軾之弟,當時在齊州(今山東濟南),而蘇軾在密州。天上官闕(que):指月宮。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高樓大廈(想象中的仙宮)。瓊:美好的玉石。不勝(sheng)寒:太寒冷了,叫人受不住。何似:哪兒像。朱閣:朱紅色的華美的樓閣。綺(qi)戶:雕花的花窗。此事:指的是親人團聚(“歡”、“合”)又正是月亮團圓(“晴”、“圓”)的幸福時刻。古難全: 從古以來就難得齊全。人長久: 永遠平安地生活著。(11)嬋(chan)娟:指的是嫦娥,傳說她是月宮里的仙女。這里指月亮。
[鑒賞導示]
蘇軾 (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在詩、詞和散文創作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特別是在我國詞的發展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在散文方面,與其父洵、其弟轍,并稱“三蘇”,同屬“唐宋八大家”之列。在詞方面,他使詞“無意不可人,無事不可言”,給詞的內容和題材開辟了較廣闊的天地。他寫的許多詞具有清新的意境和豪放剛健的風格。他的作品由于受老莊思想的影響也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情緒。本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時作者正任密州知州。從題序來看,這首詞蓋為醉后抒情,懷念兄弟(子由)之作。這是歷來中秋詞中傳誦最廣的名作。詞的上片由賞月到問月進而想象到月宮中有瓊樓玉宇的奇景。意境廣闊幽遠。詞的下片由賞月而概括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樣深刻的人生哲理,提煉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表達良好祝愿的警句。至于詞中宣揚“我欲乘風歸去”那種飄飄欲仙、逃避現實的消極避世思想,當然是不足取的。不過,作者旋即以“何似在人間”二句作了改正。
[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仕途中第一次遭逢挫折時所作。通篇詠月,卻處處關合人事,表達了詩人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
上闋感時。詩人在與友人歡飲的中秋之夜,見月生情,借題發揮,向青天連續發問,說明詩人在醉意之中已進入了一種渺如夢幻的境界。“我欲”句意謂自己本是天宮仙人,理當歸去,結束這人間的謫降生活,便又怕禁不住天宮的寒冷,欲往又休,于是轉到不如在人間伴影起舞。由景生情,由情生景,情景相生,寫得撲朔迷離,含蓄地反映了詩人眷念朝廷而又惟恐黨爭激烈、難以容身的十分復雜矛盾的心理。
下闋懷人。對月發問,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骨肉分離之時,用你那團圓的光輝來牽動人們的愁腸呢?然后用“此事古難全”來自我解脫,用曠達的情懷來排遣手足之間的離愁別苦,使詞意由傷感轉為達觀。“但愿”二句,則更顯出情深意重,也使通篇的詞意更加寓意深邃,誠摯感人。
[鑒賞要點]
[1]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2]情景相生。[3]自然與人事的高度契合。
上一篇:《[唐]杜 甫·水檻遣心》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宋]范仲淹·江上漁者》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