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宋·王安石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11),不復一一自辨(12)。重念(13)蒙君實視遇厚(14),于反覆不宜鹵莽(15),故今具道所以(16),冀君實或見恕也(17)。
蓋(18)儒者(19)所爭,尤在于名實(20)。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21)。今君實所以見教者(22),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23),以致天下怨謗(24)也。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25),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26),以授之于有司(27),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28),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29),難壬人(30),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31)。人習于茍且非一日(32),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33)、同俗自媚于眾(34)為善。上乃欲變此(35),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36)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37)?盤庚之遷(38),胥怨者民也(39),非特(40)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41);度義而后動(42),是而不見可悔故也(43)。如君實責我以在位(44)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45),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46),守前所為(47)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48)。
無由(49)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50)。
【注釋】選自《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所處的時代,是北宋王朝社會危機、政治危機和民族危機都異常嚴重的時代。1070年,王安石做宰相,提出了一些改良的主張,實行變法,遭到了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曾三次致書王安石,要求王安石罷新法,恢復舊制。這封信,就是王安石對他的答復。諫議,即諫議大夫,負責向皇帝出謀獻策的官。當時司馬光任右諫議大夫。
〔某啟〕寫信人陳述以下意見。某,寫信人的自稱。
〔蒙教〕受到(您的)指教,指接到來信。蒙,受到,承受。敬詞。
〔竊〕私下。舊時的謙詞。
〔君實〕司馬光的字。
〔游處〕同游共處。即交往共事。
〔每〕時常。
〔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這是因為所持的主張和方法有許多不同的緣故。操,持。術,這里指政治主張和治國方法。
〔強聒(guō)〕(在耳邊)硬啰唆。聒,大聲吵鬧。
〔不蒙見察〕不能得到您的理解。見,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對我怎么樣。
(11)〔故略上報〕所以簡單地給您寫了回信。上報,寫回信的一種客氣說法,這里指王安石在接到司馬光第一封反對新法的來信時的簡短的覆信。
(12)〔不復一一自辨〕不再一件一件地為自己辯解。辨,通“辯”。
(13)〔重(chóng)念〕再三考慮。
(14)〔視遇厚〕(對我)高看、厚待。視遇,看待。
(15)〔于反覆不宜鹵(lǔ)莽〕在書信往來上不應草率。反覆,指書信往來。鹵莽,即魯莽,不仔細考慮事理,冒失。
(16)〔具道所以〕詳細地說明這樣做的理由。
(17)〔冀君實或見恕也〕希望君實或許能夠原諒我吧。
(18)〔蓋〕發語詞,沒有實在意義,表示議論的開始。
(19)〔儒者〕指讀書人。
(20)〔尤在于名實〕特別在于名義和實際(是否相副)。
(21)〔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和實都弄明白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就弄清楚了。
(22)〔今君實所以見教者〕現在君實用來教育我的。
(23)〔侵官、生事、征利、拒諫〕這是司馬光來信中指責王安石新法的四條罪狀。侵官,增設新官,侵犯原來官吏的職權;生事,新法廢舊立新,名目繁多,生事擾民;征利,設法生財,與民爭利;拒諫,拒絕接受意見。
(24)〔怨謗〕怨恨和攻擊。
(25)〔人主〕皇帝。這里指宋神宗趙頊(xū)。
(26)〔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議定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經過審定。
(27)〔以授之于有司〕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實行)。
(28)〔舉先王之政〕實行前代君主的政策。
(29)〔辟(pì)邪說〕駁斥錯誤的言論。辟,排除、駁斥。
(30)〔難(nàn)壬(rén)人〕批駁巧言獻媚的人。
(31)〔固前知其如此也〕本來早就知道會是這樣的。
(32)〔人習于茍且非一日〕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不是一天了。
(33)〔不恤國事〕不顧國家大事。恤,關心,顧念。
(34)〔同俗自媚于眾〕附和世俗,討眾人的喜歡。
(35)〔上乃欲變此〕皇帝要改變這種風氣。
(36)〔抗〕抵制。
(37)〔洶洶然〕大聲吵鬧的樣子。
(38)〔盤庚之遷〕盤庚遷都。盤庚,商代(約前十六世紀前十一世紀)國君。古書說他遷都時,臣民都反對他,他先后對貴族、臣僚發表了三次講演,說明遷都的必要和原因。
(39)〔胥(xū)怨者民也〕老百姓都表示怨恨啊。胥,都。
(40)〔非特〕不只是,不僅是。
(41)〔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他的緣故而改變他的計劃。度,法則,計劃。
(42)〔度(duó)義而后動〕考慮到這樣做正確,然后行動起來。度,揣度,考慮。
(43)〔是而不見可悔故也〕認為正確就不再改悔。是,動詞,認為正確。不見可悔故,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理由。
(44)〔在位〕指執掌朝政。
(45)〔膏澤斯民〕施恩于人民。膏澤,恩惠,這里作動詞用。斯,這些。
(46)〔一切不事事〕一切事情都不做。前一個“事”是動詞,后一個“事”是名詞。
(47)〔守前所為〕墨守前人的作法。
(48)〔知〕領教。
(49)〔由〕因由,機會。
(50)〔不任區區向往之至〕意思是不勝敬仰。這是舊時寫信的客套話。不任,不勝。區區,這里是誠懇的意思。向往之至,向往到極點。
【譯文】承您昨天來信對我進行指教。我私下認為咱倆友好相處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在討論一些問題上咱們卻經常有分歧,這是因為彼此對事情有不同的主張和辦法的緣故。我雖然老想在您耳邊經常勸說您,但我知道您一定不會諒解我,所以上次只簡單地給您寫了封回信,不再一件件地替自己辯護。但又考慮到您對我是那樣的重視、厚待,因此在書信往來上是不應該粗率簡略的,所以我要在信上詳細地說明事情的前因后果,希望您或許能夠諒解我吧。
有學問的人所爭論的問題,都注重名和實是否相副,如果名和實都已辨別明白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現在您用來教導我的,是認為我侵犯了官吏們的職權,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追求錢財、與民爭利,拒絕接受意見,因此受到天下人的怨恨和攻擊。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議訂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給有關人員去執行,不能算侵犯官權;實行古代賢明君主的政策,為國家辦好事除弊病,不能說是惹事生非;為國家管理財政,不能算是追求財利;斥責錯誤言論,批駁巧言獻媚的人,決不是拒絕接受意見。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謗,是我本來就料到的。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們多數把不關心國家大事,附和世俗、討好眾人當作好事。皇帝要改變這種風氣,而我不去估量反對人的多少,盡一切努力來幫助皇帝抵制他們,這樣,那些人怎么會不大吵大鬧呢?商朝的君主盤庚遷移首都的時候,不僅朝廷里當官的反對,連老百姓都抱怨。盤庚卻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而改變原來的計劃;這是因為事先考慮到行動是對的,認為正確就看不出有可以改悔的必要。如果您認為我做宰相很久卻沒能幫助皇帝大有作為,給老百姓們帶來恩惠,用這些來責備我,那么我知道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說讓我一切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規,那卻是我不愿意的。
沒有機會見面,非常想見到您。
上一篇:《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東漢·王充·訂鬼》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