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
李愬謀襲蔡州。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李祐言于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虛直抵其城。”愬然之。命李祐、李忠義帥突將三千為前驅,自將三千人為中軍,命李進誠將三千人殿其后。行六十里,夜至張柴村,盡殺其戍卒,據其柵。命士少休,食干糒,整羈靮。留五百人鎮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梁。復夜引兵出門。諸將請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吳元濟。”諸將皆失色。
時大風雪,旌旗裂,人馬凍死者相望。天陰黑,自張柴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人人自以為必死,然畏愬,莫敢違。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四鼓,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李祐、李忠義钁其城為坎以先登,壯士從之。守門卒方熟寐,盡殺之,而留擊柝者,使擊柝如故。遂開門納眾。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雞鳴,雪止,愬入居元濟外宅。或告元濟曰:“官軍至矣!”元濟尚寢,笑曰:“俘囚為盜耳,曉當盡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濟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聽于廷,聞愬軍號令,應者近萬人,始懼。帥左右登牙城拒戰。愬遣李進誠攻牙城,毀其外門,得甲庫,取器械。燒其南門,民爭負薪芻助之。城上矢如猬毛。晡時,門壞。元濟于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愬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
本文節選自《資治通鑒》,原無標題。
本文記敘的是發生于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唐鄧州節度使李愬雪夜奇襲蔡州、一舉擒獲背叛朝廷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的故事。這一次奇襲,李愬是分兩個階段進行的,文章也可分為兩個大段。
第一段主要記敘攻占張柴村的經過,可分成四個層次,從開頭到“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為第一層次,寫李愬決定對吳元濟采取奇襲戰略后所作的準備工作。奇襲一定是避實擊虛,對敵方情況的調查掌握可以說是決定奇襲成功與否的關鍵。李愬親自向降卒作調查,說明李愬這位主將對準備工作一絲不茍,所以獲得了翔實的軍事情報,作者于此已預示了奇襲將會成功。“每得降卒”幾個字,說明吳元濟手下的士兵已紛紛向官軍投降,透露了敵方士氣不振,對奇襲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客觀因素。
從“李祐言于李愬”至“將三千人殿其后”為第二層次,說明李愬正確地把握了奇襲的戰機,這對于奇襲的成功也是至關重要的。作者在這里不用敘述語言,而是通過李祐的嘴說出,使行文多變,同時也說明李祐是這次奇襲戰略決策的參與者,雖僅一筆,史家也不將他的功績抹掉。作者寫李愬采納李祐建議后立即部署部隊出發,這表現李愬遇事決斷的性格。從“行六十里”至“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梁”為第三層次,寫攻占張柴村是奇襲的首捷。從“盡殺其戍卒”幾個字中,李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奔襲攻其不備的意思就自然表露出來,消息沒有走漏的意思也包括在內,這為戰役的縱深發展提供了條件。這幾句里沒有正面寫李愬的指揮才能,而李愬的指揮才能人人可以體會到。接下去寫李愬如何讓士兵們吃干糧,部署留駐及組織破壞諸道橋梁,是正面表現李愬思考周密、分派得當、指揮若定的大將風度。從“復夜引兵出門”至“諸將皆失色”為第四層次,表現李愬不怕犧牲連續作戰的精神,作者以諸將聽說入蔡州“皆失色”的表現,對比襯托李愬的英勇無畏。
第二大段是記敘奇襲蔡州的情形,其間也可劃分為兩個層次。從“時大風雪”至“無一人知者”寫行軍途中的情況,作者鋪敘種種不利因素渲染進軍之艱難,進一步表現李愬下定決心、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戰斗精神,在“人人自以為必死”的情況下,“然畏愬,莫敢違”,突出了李愬治軍之嚴,軍紀之嚴明。他指揮的軍隊,大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作風。作者在這里特別點出“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飽含情感地在字里行間歌頌李愬行軍之迅速,奇襲的成功。
從“李祐、李忠義钁其城為坎以先登”至篇末為第二層次,敘述攻占蔡州城,生擒吳元濟的經過。作者在敘首登城墻時特別點到李祐、李忠義,記了他們的功績,也表現了李愬指揮的軍隊有將領身先士卒的傳統,從一個側面說明這支部隊所以有戰斗力的原因。在這一層次中作者除正面敘述外,還用吳元濟聽到官兵至、城陷消息時的種種表情和言語,從反面烘托李愬這次奇襲的神速。作者對這場戰爭的性質并沒有作明確的交代,卻通過“燒其南門”時,“民爭負薪芻助之”的敘述作了說明,人民是站在李愬一邊的,李愬是為了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安定而戰的,這一形象的塑造到此才算真正完成。
司馬光基本上以時間先后為序進行敘述,對于時間、地點交代得非常清楚,使所敘事件條貫清晰。在敘事過程中處處不忘突出李愬的形象,作到既有史學家的嚴謹,又有文學家的風采。
上一篇: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范曄《樂羊子妻》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