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詩詞·明中期江西詩詞·理學詩人羅欽順
羅欽順(1465~1547),字允升,自號整庵,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進士,授編修。遷南京國子監司業,與祭酒章懋以實行教士。未幾,奉親歸,因乞終養,劉瑾怒,奪職為民。瑾誅,復官,遷南京太常少卿,再遷南京吏部右侍郎,入為吏部左侍郎[1]。世宗即位,命攝尚書事。遷南京吏部尚書,省親乞歸。改禮部尚書,再起禮部尚書,辭。又改吏部尚書,再辭,許致仕。當時張璁、桂萼以議禮驟貴,秉政樹黨,屏逐正人。欽順恥與同列,故屢辭不就,里居二十余年,潛心格物致知之學。欽順為學,專力于窮理、存心、知性。年八十三卒,贈太子太保,謚文莊。生平事跡見《困知記》所附《整庵自定年譜》《明史》卷二八二等。四庫錄其《困知記》二卷(另附有《續錄》二卷《附錄》一卷)《整庵存稿》二十卷以傳。據筆者粗略統計,前十五卷為文,計236篇(其中缺3篇疏);后五卷為詩,計511首(含歌1首、詞2首)。其詩現存508首,見于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整庵存稿》卷十六至卷二十中。《江西詩征》僅錄10首,《列朝詩集》《明詩綜》《明詩紀事》均未見選錄。
羅欽順的詩歌近于宋儒的道學詩,雖然不能以詩名家,但在明儒之中也可稱得上質樸而有文采的詩人。四庫館臣所謂“擊壤派”,即嚴羽在《滄浪詩話·詩體》中所說的“邵康節體”,皆以此體之始作俑者邵雍康節先生及其《擊壤集》而得名。因它“以論理為本,以修詞為末,而詩格于是乎大變”,“朱國楨《涌幢小品》曰‘佛語衍為寒山詩,儒語衍為《擊壤集》’,此圣人平易近人、覺世喚醒之妙用”[2],故有人稱之為道學詩。羅欽順確實有不少道學詩,多涉理路,但并非“語錄講義之押韻者”[3]。如《自勵》其一:
昔聞爨下桐,乃充伯喈琴。知音茍不作,山水徒高深。平生守章句,中歲勤溫尋。新知能幾何?淘沙初見金。圣賢諒非遠,萬里行自今。精誠神所相,無虞力難任。以茲恒夙夜,聊欲忘華簪。
此詩為詩人的道學勵志之作,表達了對理學的感悟與修習,雖涉理路,但非有韻之語錄。同題的其他兩首大致與此相似。又如《為歐陽牧之題竹二首》:
深根便東引,挺出懸崖畔。東風翼新梢,勢欲凌霄漢。惟應具眼人,不作尋常看。
此君吾所愛,一見心神融。由來律呂聲,出自空洞中。歲寒凜無恙,葉葉皆清風。
前者寫懸崖邊挺出幼小的竹根,春天時長出新枝,有直上霄漢之勢,只有獨具只眼的人,才不以尋常視之;后者聯想到竹樂曼妙,竹葉歷寒而葉不凋,故一見便愛,心神與之交融。兩首題竹詩都以議論說理為主,寫竹的精神意蘊,具有理學的哲思,有耐人尋味之處。羅欽順亦有少道學氣而真情感人之作,如《悼亡女》:
東風射窗急,窗紙摵摵鳴。疇昔窗中居,一去不聞聲。展轉夜過半,攬衣步前楹。寧知治縷夕,正此月華明。耳目不堪觸,更堪憶平生。十年一夢短,傷哉父子情。周身舊裙布,猶如新制成。奈何修潔姿,大命偏早傾。花綴故枝紅,草回隔年青。婉孌無復見,痛恨何時平?
寫喪女之痛,宛然如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絕無說教。像這類不涉理路而真情流露的詩歌,在羅欽順的集子中并不多見,故顯得彌足珍貴。
注釋
[1]《明史卷二百八十二考證》作“欽順由南京入為吏部右侍郎,世宗即位乃轉左,見《獻征錄》”,與史傳小異;而《弇山堂別集》卷五十四“吏部左右侍郎”條作“正德十四年任右,十六年轉左”,則與史傳同。[2]《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三“擊壤集二十卷”條,第3966頁。[3]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一《恕齋詩存稿》,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上一篇:清代近代江西詩詞·清代江西女性詩詞·清代江西女性詩詞概況
下一篇:晉唐江西詩歌·盛唐江西詩歌·綦毋潛